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世界时讯:不知老之将至下一句_不知老之将至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6-19 09:29:00

1、意思: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资料图片)

2、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3、出处:东晋诗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4、原文节选: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5、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6、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7、译文: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8、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9、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10、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11、扩展资料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12、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13、全文共三段。

14、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15、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16、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17、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18、用语简洁。

19、富有诗情画意。

20、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21、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22、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23、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24、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25、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26、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7、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28、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

29、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30、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

31、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32、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

33、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

34、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

35、作者能与时风为悖。

36、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37、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

38、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

39、其一致也”。

40、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

41、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

42、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 关闭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字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