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随着成都平原小麦陆续成熟,田间一派繁忙景象。5月12日,成都市农业农村局邀请省农科院、川农大、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有关专家,对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下文简称“成都市农技总站”)位于天府新区籍田街道清华村的稻茬小麦翻旋浅覆技术示范田进行了测产验收。
示范田属成都天府新区自勤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验收结果显示,合作社通常采用的免耕浅旋机播技术田块亩产为418.3公斤,而翻旋浅覆栽培技术示范田亩产达到504.1公斤。面对显著的增产效果,合作社负责人苏烈当场表态:“下一年我要大面积使用这项技术。”
增产增收
新技术跑赢了老办法
时间回到去年8月,成都市农技总站到合作社开展粮食生产调研工作。“专家们发现我们的小麦每亩产量仅为250余公斤,于是向我介绍稻茬小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以提高小麦生产水平和产量。”苏烈说。
苏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选择了一个田块进行试验,而剩余的麦田,还是使用自己习惯用的免耕浅旋播种技术。
去年小麦播种期,雨水特别多,极不利于小麦播种出苗。试验示范中,两种播种方式下小麦品种相同,播期相同,土壤类型一致,播种量、播后田间肥水管理措施也保持一致。
这时,小麦翻旋浅覆技术示范效果凸显出来:长势明显更茂密,麦穗更粗壮、颗粒更饱满。而最终的亩产数据出来后,苏烈更是对新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他说,相比于常规的免耕播种技术,新增的“翻”“旋”工序会使小麦生产每亩增加约70元的成本,但每亩能增产80余公斤,增加200多元的收益。“可以多赚些钱,这是我决定扩大推广这个技术的原因。”苏烈说。
三道工序
解决小麦“播种难出苗差”难题
小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为什么这么好?
成都市农技总站农艺师孙加威先给记者科普了成都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随着近年来成都小麦实现规模化生产,小麦生产‘播种难、出苗差’问题频发。”
孙加威说,水稻收获到小麦播种,正是成都平原的秋雨绵绵季节,不利于播种;而小麦播种后,成都平原冬季的降雨量迅速减少,造成冬干,不利于小麦出苗;土壤方面,小麦集中的西部区域土壤大多比较黏重,这类土壤不疏松、不透气。
成都平原稻茬小麦生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肥料表施,除草剂用量大等情况,“更容易造成肥料的流失,利用率低。”孙加威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都市农技总站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研究总结,形成了小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其关键就是播种环节的3道工序——“翻”“旋”“覆”。
孙加威介绍:“‘翻’是使积水排出,土壤疏松。”由于小麦根系多分布在 0-20 厘米土层中,因此第一次翻耕深度在15-20厘米为宜。
翻耕过后,要将底肥均匀撒施,然后通过旋耕机将肥料混入土壤,这是第二个关键环节——“旋”。“这种底肥深施的方式,可使肥料的农学利用效率增加10%以上。”
而后,小麦种子撒播于土表,这时需再进行一次浅旋,让种子浅埋在3-6厘米的疏松土壤之下。“这就像给小麦种子盖了一层被子,具有温暖、保湿、透气的效果,能够促进小麦出苗齐。”
潜力大空间广
主推技术进一步加快应用
成都市农技总站站长、农业推广研究员李浩说:“近年来,我站不断在研究探索成都平原气候环境下如何提升粮油作物单产,今天这个小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成果,2021年全市小麦平均亩产已突破315公斤。”
2021年10月,成都市农技总站起草的《成都平坝区稻茬小麦翻旋浅覆耕作栽培技术规程》颁布实施。2021年12月,“成都平原稻茬小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被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列为全省2022年农业主推技术,正式向全省发布。
李浩介绍:“全市小麦单产水平同翻旋浅覆示范产量相比,还有很大一截提升空间,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全媒体记者 杨都 文/图)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西字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